原标题:天天上网课,神兽要拆家?给孩子读读这组小古文,会是最好的抚慰和教育!
今年的疫情来势汹汹。目前上海累计感染已超20万例,还处在快速上升期,其他地方也不时爆出疫情,虽然可控,也不能掉以轻心。
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学校。神兽开启网课模式已经有一段日子了。毛孩子不遛都要抑郁,娃不遛……那是老母亲都要抑郁的节奏啊!
不过,在“小古文家长交流群”里,小古文君还是看到了一丝曙光——很多孩子每天自发打卡,朗读小古文。用学习抵御空虚,用文化安放心灵。
是啊,这何尝不是一个好办法?五千年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到现在,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?一定藏着无数怎样面对困境,怎么将困境变为成长机遇的密码。
当然,既然是给孩子读的,有趣也很重要,更何况是在疫情期间。本来已经够烦躁了,咱们可一定要读点好玩的!☟
其一,空斋独坐,正思夜来床头鼠耗可恼,不知其戛戛者是损我何器,嗤嗤者是裂我何书?中心回惑,其理莫措,忽见一狻(suān)猫,注目摇尾,似有所睹。敛声屏息,少复待之,则疾趋如风,唧然一声。而此物竟去矣。不亦快哉!
其一,重阴匝月,如醉如病,朝眠不起,忽闻众鸟毕作弄晴之声,急引手搴(qiān)帷,推窗视之,日光晶荧,林木如洗。不亦快哉!
其一,朝眠初觉,似闻家人叹息之声,言某人夜来已死。急呼而讯之,正是城中第一绝有心计人。不亦快哉!
其一,久欲为比丘,苦不得公然吃肉。若许为比丘,又得公然吃肉,则夏月以热汤快刀,净割头发。不亦快哉!
其一,寒士来借银,谓不可启齿,于是唯唯亦说他事。我窥见其苦意,拉向无人处,问所需多少。急趋入内,如数给与,然后问其必当速归料理是事耶?为尚得少留共饮酒耶?不亦快哉!
其一,街行见两措大执争一理,既皆目裂颈赤,如不戴天,而又高拱手,低曲腰,满口仍用者也之乎等字。其语刺刺,势将连年不休。忽有壮夫掉臂行来,振威从中一喝而解。不亦快哉!
它们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,他评点的《水浒传》《西厢记》尤其漂亮,连梁启超、周作人都连连点赞。民国史学四大家之一钱穆先生说,他曾把《水浒传》读得滚瓜烂熟,但看了金圣叹批注后,觉得之前就跟没读一样。
上面的《不亦快哉》选段,就记录在他对《西厢记》的批语中。当时,他和友人住在一所庙宇里,已经有十来天阴雨连绵了。百无聊赖中,他们就开始盘点自己觉得最快乐的时刻,金圣叹一共数出了三十三则。
小古君精选了十多则最适合孩子们读的。大家可以带着孩子好好读一读,先和孩子们讨论一下:
哦!首先给他带来快乐的是大自然。他会为一个突然到来的晴天而快乐,会为冬天大雪纷飞而快乐,会为夏天吃一块西瓜而快乐——这些大自然赋予的快乐,不管怎样,都会如期而至。你发现了吗?
生活中一点小小的改善,也会让他畅然开怀:家里大闹鼠患,忽然一只敏捷的猫叼走了老鼠,大快人心!路上有人絮絮叨叨吵架,听着都心烦,忽然被人一喝而解,不亦快哉!
有时候,他也会流露出一些幸灾乐祸的小心思:听家人叹气,以为有什么坏事,结果是昨晚城里的心机boy下线,嘿嘿快乐。身为县令,听到退堂鼓,就感受到了下班的愉悦,像极了我等上班族。看到人家放风筝时断了线,虽然明知道不好,但忍不住也有点幸灾乐祸……金圣叹并不藏着这些坏坏的小心思,并非赞成,而是选择了坦然接纳自己,接纳人的天性。
当然,更多的快乐还是来自于心灵的慰藉:开窗放蜂,读一本好书,帮助一位贫寒子弟,并保护了他的自尊心……这些快乐,让人看到他内心的柔软。
真没想到,这位文豪的快乐居然如此简单:不是高官厚禄,不是万人敬仰,不是著作等身,而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。
但仔细想来,这些小事反映的正是对人生幸福时刻的感悟,是平凡生活中的幽微之光。人生是一首诗,人们不就应当热爱生活、善于享受尘世生活的乐趣吗?
所列各则,对麻木的人来讲,不过是繁琐的庸常的,而金圣叹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,把生活艺术化,乐天知命,达观宽宏,对生命、生活、人生、世界肯定而执着。
快带孩子找一找: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些“亦不快哉”的时刻?享受它们,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吧。
当孩子理解了大致内容,产生了情感共鸣后,我们可以试着更进一步,继续讨论:
其实有啊!哪怕孩子并不了解金圣叹所处的时代背景,不了解金圣叹对当时科举制度的叛逆,不了解明末清初时的动荡,光从这些文字中,孩子也可以发现:
当时的金圣叹,一介布衣,生活简朴。他的家里有耗子,可见其简陋;古代的夏天没有空调,生活条件远逊于现在;他们没有发达的通讯,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归乡,在城门口听见妇女孩子们说着家乡话就惊喜不已……所有的事如果换个角度来看,完全可以变成对生活的报怨。
有人说,经历决定一个人的观念。其实错了,真正决定一个人观念的,不是他的经历,而是他看待经历的角度。
比如金圣叹,哪怕没啥值得高兴的,他都会给自己制造快乐。在《不亦快哉》中有这样一则:大夏天的,他很想像和尚一样剃个光头,但没法忍住不吃肉,只能作罢,想想而已。可这一顿YY,居然也让他感到了“不亦快哉”!
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《自卑与超越》一书中提到: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,而我们则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。(翻译的书都有点绕口,大家细品)
与其每天想着“啊,我真可怜啊,疫情期间还要上网课”;不如换个角度想——“正是因为我们有事可做,才不会在家里憋得发慌”。爸爸妈妈也一样,我们认真地居家办公,维持整个家庭的运转,才不至于被恐慌淹没。
当孩子逐渐养成了这样积极的思维方式,不管以后遇到任何境遇,他也一定能够怡然自适。
现在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觉:生活条件提升了,可是孩子的心理疾病却更多了。小古君不知道是否和我们缺失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有关。我们不妨来看看小学生小古文读写大赛中,由福建福州市湖滨小学的同学们创作的一组《不亦快哉》,感受一下这组小古文是怎样真实地改变了孩子们看待生活的角度吧!
某日出门,往兴趣班,困意十足,渐入恍惚之境。忽觉暗香浮动,盖车过西湖,顿觉神清气爽。举头见荷花满塘,亭亭玉立,不亦快哉!
虽已至秋,天气尚热。烈日高悬,汗流浃背,真可谓“秋老虎”。至家,闭窗,开空调。于冰箱取橙汁一瓶,畅饮半瓶有余,甚冰爽,不亦快哉!
晌午,家慈忙而未归。余自取上好泰香米,加半勺白醋,和以盐巴少许,蒸之。候一柱香,松软滚烫,拌以猪油,撒肉松、海苔若干,肥而不腻,荤素得宜,不亦快哉!
清早至校,母嘱咐带伞。吾以将雨,携伞至校,然迟不来雨,心生烦躁。夜幕已至,尚未有雨,吾想今日带伞,着实滑稽,微笑之,不亦快哉!
某日亥时,吾正持笔作征文。此非易事,须心无杂念方可告成。然窗外广场舞音乐震耳欲聋,令人烦躁不安。吾大怒,弃笔,拍案而起,启窗大喝曰:“汝等可有公德心?此乐扰人,何为如此大声!”语毕,乐止,吾大喜,速持笔作文,得一夜清静。不亦快哉!
孩子们写的事情很小,但你可以看到,他们已经从金圣叹先生身上,扎扎实实地继承了一种乐观的精神。
困境,可以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时机。能帮别人就帮一把,不能帮别人就管好自己,放下焦虑活在当下,过好每一天,这是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时,最好的办法。
近代作家林语堂曾把《三十三不亦快哉》翻译成英文,列入《生活的艺术》一书中,居然在国外大受欢迎,收到很多西方读者的来信。有位老人甚至也写了自己人生中的三十三件快事,寄给林语堂。
可见,好的思想是古今中外相通相印的。更好地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,恰恰是我们的孩子沟通外界,走向世界的必备素养。退一万步说,我们的孩子,如果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地继承这些智慧,岂不可惜?
疫情中的上海很无奈,但在面对问题的时候,人们底子里迸发出来的依然是光和亮。推荐阅读下面这条推文,换一种态度去面对困境:
深圳万顺电器一家更快更安全的手机车载无线充电器厂家,3000平米基地,拥有多项专利,多条生产线,提供无线充电器,车载无线充电支架,无线手机充电支架等定制批发服务。